为了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务处召开专门会议,及时传达了学校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并制定了教务处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对照党章、查找差距,“正衣冠”——正视问题、改正缺点,“洗洗澡”——听取意见开展批评,“治治病”——对症下药、治病救人的总要求。在实践中抓住“两个结合”,实现“三个提高”,即教育实践活动与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相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与为师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学管理服务相结合;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提高。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四带头”、“五个一”即要带头学习调研、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整改提高、带头写好分析检查材料;每月到本科教学单位深入调研一次,每月进课堂听课一次,每月与学生代表座谈一次,每周到学生饭堂就餐一次,每周帮师生解决重要实际问题一个,并把“五个一”形成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具体落实,扎实推进。
教务处先后组织了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处内职工座谈会、到相关学院调研、到其他单位访谈、与师生个别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内容主要涵盖目前我校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体系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风和学风建设、实验实习和实验平台建设、教学改革等等。
一、 调研结果汇总
(一)目前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资源整体不足,局部严重短缺。
教学资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学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学生规模由过去的4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1000多人,虽然教学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现有的教学资源仍然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对教学的要求,特别是扩招较多的学院更面临这一问题。教学资源不足的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数量不足,某些专业一位教师担任好几门课现象仍然存在,某些实验室缺少实验技术人员;二是大多数班级没有自习室,大课授课现象仍然存在;三是部分实验室仪器设备陈旧、老化,仪器设备数量不足,缺乏保养和维修,难以实现实验教学的效果;四是实习经费不足,校内实习基地不多,校外实习基地运营费用不足,实验材料、交通费等价格上涨,原有标准难以满足实验要求。
2.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投入不足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由于在每年的教师考核表中,对本科教学没有硬性的考核指标,在职称评聘以及岗位聘任等方面都没有把本科教学工作列入考核范围或是硬性考核指标。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与教师的责、权、利没有实质性的关联(仅仅是学时与津贴挂钩),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严重。有学院和老师们反映:学校的奖励制度不平等,教师上一年课的讲课费,不如发表一篇SCI文章的奖励多;在教师的评聘上较少体现教学工作,“科研比重”远远大于“教学比重”。相当多的教师对教学没有热情,是抱着对付的态度,教学投入不足、不认真,致使教师的授课水平整体偏低,甚至有些教师“不会上课”。目前教师申报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评聘职称,真正关注教学研究、致力于改革的教师和创新课题少。教风存在很大问题。
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大部分高级职称专业课教师很少愿意主动为本科生多上课,大部分局限于完成学校每年要求的学时数;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依然是当前教师授课的主要方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三是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教师进行教育课题、精品课建设、教材立项等大多数出于对评职晋级的要求,而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难以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3.学风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风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一是缺课率居高不下,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有时上课只来几个人,不仅丧失了教学本身的意义,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二是学生课堂学习状态差,学生不购买教材、不记笔记、玩弄手机现象相当普遍;三是有的学生专业不理想,缺少学习积极性,学生不爱学习,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差;四是学生考试作弊现象严重,部分学生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作弊通过考试,而不是努力学习通过考试,对学风的影响很大;五是有的教师反映有些学生课外活动过多,分散了部分学习精力。
4.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不尽合理
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公共课、基础课等占了相当学分,使得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分减少,有的学院反映,专业课压缩的越来越少;二是选修课设置过多,但实际学生选择的空间很小;三是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不太合理,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四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存在脱节现象,有些相关的实验课应进行系统的串联。
5.实践教学条件较差,效果不好
无论是理工农类,还是文科类专业都存在实践教学条件差、经费少的问题。有的专业没有校内实验实习基地,校外基地少而不稳定。有的专业即使有校内的实验实习基地,其基地建设、利用和管理也不到位,没有到达保证本科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和作用。
6.人才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更新优化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我校进行了几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总的来看,有些学院的修订都是在课时上增减,并没有完全按照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将其融会贯通,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原有的模式。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各学院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理解不够,对课程设置没有做好充分论证和探讨,课程难以整合、取舍和调配,因人设课现象仍然存在。
7.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有待于创新
教学管理问题的具体表现为:一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在教务处,而教学的实施却在学院;教务处对教学质量很难进行全面监控,而各学院又缺少有效监控,教学的二级管理尚未落到实处;二是有些原有好的管理方法和模式遗失,如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三是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滞后,如学分制管理,是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一种良好的管理体制,而我校各方面的准备还不足;四是教学服务保障有待加强,如多媒体教室维修不及时等等。
二、 对相关问题整改情况
(一) 已经解决的问题
1.根据学校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和梳理的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6项重点任务,完成了与其配套《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修订)》等10个教学管理制度草拟工作,并督促各项工作按期逐步推进。
2.对千门课程上网工作进行了跟踪调研,启动了三大类课程建设计划。
3.针对新一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入各学院调研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改革情况。
4.通过完善转专业制度和学业预警制度,稳步推进大学生暑期国外放学计划,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建立了教务处管理干部联系学院制度,加强与学院的沟通,完善业务办理流程,推进二级管理制度。实行服务承诺制度,加强教务处自身建设,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工作纪律、整顿工作秩序、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 近期可以解决的问题
1.发布新一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意见,启动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习吸收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参考国际知名同类大学的方案(计划),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确定我校不同学科专业门类的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设置特色专业课程,安排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基础课、公共课平台。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逐渐形成具有我校特征的不同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2.启动学业导师制、课程助教制等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出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构建较为科学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教师参与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4.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建立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制和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制度。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到名校培训。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不仅要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更要注重教学水平的提高。
5.以国家级农科教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需要其它单位共同解决的问题
1.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多部门,领导、教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全员齐抓共管,需要常抓不懈,长期坚持,才能逐渐转变现有的学习风气。
2.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实验室资源,加强公共实验中心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步骤地排查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对新建专业的实验室给予支持和补足,对原有实验室的老化设备予以更新;建立教师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鼓励科研资源条件服务于本科教学,改变“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的情况,缓解本科生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物价上涨,原有学生实验经费标准适度提高;鼓励各学院与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验、实习基地;重新规划建设一支懂理论、高素质、强技能的实验队伍,充分考虑和解决好实验系列人员的职称和待遇问题。
(四) 需要报学校解决的问题
1. 学校应在战略高度上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将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优先工作,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切实解决现有学生规模的教学需求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解决历史欠账,将本科教学由“量”的扩大向“质”的提高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2. 学校应定期召开全校性教育思想大讨论,动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到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之中,在全校掀起一个本科教学改革的热潮,共同研究探索新时期培养满足中国发展需要和面向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未来需求的合格人才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和教学方法。
3. 学校应当明确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将教学表现列为职称晋级和薪酬发放的重要指标。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教师特点按不同类别采取不同职称晋级和评聘标准;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立本科教学奖励制度,建立与教学相关的分配制度,将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与职称评聘、年终津贴奖金发放相关联,让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收入占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