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在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下,学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依托《关于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科研推广、治理能力深度融合,在治理能力提升、智慧校园建设、科研推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有力的促进了学校事业的发展。
一、信息化发展体制机制得到加强
成立完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决策机制,实现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原则。制定学校信息化战略,出台《关于实施信息化战略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意见》,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与学校事业的深度融合。成立信息化管理处,有利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协调管理。
二、网络基础环境不断完善
无线网覆盖区域不断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从4.2G提至22G,扩展超过5倍。新增高标准机房2个,建成校园安防监控指挥中心,主要区域实现监控全覆盖。出台《网络安全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安全工作各级责任得到有效加强,网络安全设备从无到有,技术防护能力从弱到强,特别是2016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连续5年网络安全“零”事故。
加强了校园网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保障了一卡通、安防监控、财务、医疗等多套专网2200多台套网络和服务器设备、5000多个无线AP的管理维护。加强视频监控和无线覆盖,保障了本科招生、迎新离校、大型直播及各类视频会议。加强日常运维,保证了校园网数据中心、业务系统、网站等近500个数据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数据平台沉淀业务数据1.35亿条,日志数据1500亿条,交换接口共计661个,每周实时交换数据4亿余条,保障全校数据的共享交换。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室的运行保障能力。为380余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加装固态硬盘,使启动速度缩短至30秒内;维护智慧教室、教学云平台、在线教育综合平台等服务,支持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建设课程3457门/次,学生上交作业 10801次,解答用户教学平台问题1200余人次。加强了校园网基础设施维护与管理,保障了一卡通、安防监控、财务、医疗等多套专网2200多台套网络和服务器设备、5000多个无线AP的管理维护。加强留学生公寓视频监控和水建学院、水保所等区域无线覆盖,全年排除各类故障1066余次,其中上门服务462起,保障了本科招生、迎新离校、大型直播及各类视频会议。
三、信息化管理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构建并不断拓展“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做好技术准备,实现数据共享,打造“移动校园”,建成新版OA系统,一批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新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信息化应用促进校务治理能力提升阶段成效明显。建成虚拟校园卡,实现就餐、小额缴费等便捷移动支付。
不断丰富信息化应用,建成“无纸化两会系统”,提高会议组织与材料审阅信息化水平;建成“项目资金支付进度管理”微应用,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升级大型仪器设备移动端预约系统,全年使用大型设备22861人次,运行机时319589小时;升级资产管理、物资采购信息系统、场馆预约系统等,不断提升学校管理精细化和服务精准化水平。开发“健康打卡”APP与“电子通行证”应用,构建起了涵盖学生、在职职工、离退休职工等4万余人1800多个管理服务单元的网格化信息报送体系,为学校“疫情防控”大信息量采集、大数据行为轨迹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进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全面开启AI人脸识别智能迎新,快速完成人证比对,提升了现场新生身份验证的效率,减少了迎新人员核对压力;建设48栋学生公寓楼人脸识别门禁通道,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标,正在实施建设智慧公寓,提升精准管理和服务能力。
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
积极谋划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构建“智慧教学云平台”,启动教学楼信息化条件改善建设,建成无尘化新型多媒体教室和智慧教室230间,实现了380多间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视频录播、点播,增加了随堂教学评价功能。升级“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增加在线课程教学数据分析等功能,不断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应对疫情“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升级迭代“在线教育综合平台”、“智教云平台”,开发“上课堂”直播功能,春季学期,全校共开设在线课程567门;秋季学期依托实体智慧教学环境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直播参与学生32575人次,课程录制时长64632小时,督导听课481人次。依托智慧教室搭建起了研究生远程复试平台,确保了4200余名研究生异地复试顺利开展。
五、信息化助推科研创新取得新成果
2016年3月建成符合西农特色、满足生物信息化科研需求高性能计算平台。共有各类节点150台,总算力150万亿次每秒,可用存储2.5PB。共有186个课题组,500多位用户共完成1250万多个作业,运行作业累计9641万余机时,为我校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平台,用户成果报告累计上百篇。其中,宋卫宁教授在《科学》杂志、姜雨教授在《科学》、《自然-通讯》等期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计算工作全部在我平台完成。其中姜雨教授在《科学》正刊发表的论文实现了我校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