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一直是学校追赶超越、创建一流的最大制约因素。多年来,学校高举党管人才的大旗,对标国家战略需求,以超常规举措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尤其是“双一流”建设以来,凝心聚力培育一流科学家,四年结出了“三位院士”的硕果。
扶优扶强,搭建大平台。2万多平米的实验空间,3亿多的经费支持,学校全力支持康振生教授领衔的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邵明安研究员领衔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涌教授领衔的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致力于解决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和区域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合纵连横,组建大团队。以杰出领军人才为核心,打破学院、学科“篱笆墙”,采取合纵连横机制,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组建一流创新大团队。其中,围绕康振生教授团队,实施高端人才及团队引育计划、青年英才引育计划,引育19位国家级人才组建拥有150余名科研人员的高水平团队,成为科技创新的“攻坚连”。学校以一流科学家为牵引,以一流团队为带动,引进培育国家级人才84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梯队完备,服务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放权赋能,产出大成果。设立“学术特区”,赋予首席科学家灵活的人员聘用权,对进入学科群的领军人才实行政策特惠,待遇特优,资源特批,增量支持,激发了团队创新自主权。五年主持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4项,攻克了制约粮食安全的小麦“癌症”、破解牛羊基因编辑难题、推动土壤物理研究迈向国际前沿,小麦生物学、牛羊生物技术、水土保持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4年3院士,是学校履行国家使命、坚持党管人才的必然结果,也是“双一流”建设强力推进的必然结果。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经验表明,必须要引领科学家树立聚焦国家战略、矢志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必须要激发科学家瞄准世界前沿、勇攀科学高峰的卓越精神,必须要营造科学家勇于创新创造、安心干事创业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