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专题网

【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强化管理 规范运行 全力保障实验室高效有序平稳运行

    来源: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处    发布日期:2022-07-08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与条件保障工作,成立单独工作机构,完善制度建设,夯实管理责任,加强业务培训,坚持“安全、规范、高效、开放”的管理理念,在实验室安全、实验资源共享以及实验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有效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按照国家最新管理要求,结合我校管理实际,形成了以《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追责实施细则(暂行)》《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细则》《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清单》等12项制度为支撑的校级实验室制度体系,同时,各二级单位也相继出台了配套内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了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三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安全责任,首次全面与校内二级单位、实验室、实验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与承诺书,夯实细化了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

二是完成全校实验室的安全分类分级,规范管理运行。逐一摸清1966间实验室基本情况,认定各类实验室危险源5373项,并逐间完成实验室电源认证和实验室安全分类分级认定,在实验室门口安装具有标明实验室危险源、危险等级以及二维码等信息的标识牌。根据实验室危险源以及危险级别的不同,分别确定实验室的防护重点与管理要求,有效提高了安全管理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抓实实验室安全检查整改工作。组建校院两级实验室安全督导检查队伍,建立以实验室房间为单元,以实验室分类分级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技术依托的实验室安全检查系统,隐患检查整改有图有真相,同时以《实验室安全简报》进行督导落实,实现了从检查到整改全程留痕的闭环管理。

四是健全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邀请学校主要领导和专家代表共同参与录制实验室安全宣传视频,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实验室安全提示,积极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启用新版实验室安全考试系统,实现了安全教育全覆盖和移动端访问。组建实验室安全宣讲团深入学院、实验室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宣讲,依规完成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涉辐等安全资质培训。编印了实验室安全手册,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和综合应急演练活动,相关内容在央视《朝闻天下》播出报道。

五是提高风险防范处置能力。加强实验室安全风险的源头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控,建立了实验室与实验项目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化学特种合成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运行,有效破解了我校开展高风险实验缺少专业实验室的突出问题。上线运行实验危化品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实现了管控类危化品全流程精准化管理。制作配发《试剂标签》《气瓶状态卡》《危险废弃物》等标识标牌,从细节上规范危险源管理。争取教育部改善基本办学条件项目,推动建立了实验室通风系统的维修维护机制,安装配置危化品防护柜、应急喷淋、应急沙箱、危化品泄漏应急处置柜(含物资)等设备设施,持续改善实验室安全条件设施,提高了风险防范处置能力。

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率

一是加强公共仪器平台建设。总投资近4000余万元,按照“面向前沿、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建设了由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学、分子互作、显微观察等功能实验室组成的“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条件,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和基本条件支撑。按照“创新管理、优化整合、专管共用、支撑服务”思路,先后在农学院、园艺学院等10个学院建设了院级公共实验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学院的科技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广大师生特别是新进教工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支撑。

二是创新大型仪器设备托管机制。将葡酒、农学等单位价值1600余万元的6台套仪器设备托管至学校生命平台。组织引导植保、园艺等学院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将重点科研基地1100余万元的12台设备托管至学院平台。将首批价值近300万元的5台(套)设备面向校内征集托管意向,全面推进优化大型仪器设备资源配置。

三是强化开放共享过程管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查重评议的源头管理作用,升级改造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系统,实现与国家管理平台、校内财务系统有效对接,方便师生的同时实现开放共享数据的实时监管。参照汽车“4S”店维保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大型仪器设备制定了量化的、可操作的维护保养手册,确保设备高效运转。推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纳入单位年度量化考核,预警推进效果明显,管理单位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通过管理机制创新、加强考核督导等多项措施,不断提高使用效能。大仪开放共享工作在国家评价考核中2021年首次进入良好序列。

四是提升公共科研条件设施建设与管理水平。利用农科大楼地下室空间,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61间人工气候室、19间种质资源库和12间冷库等相关设施,投资800万元建成科研温室(三期)共3500平方米,科研温室整体规模达到9500平方米,极大改善了科研基本条件。同时,出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科研条件设施使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科研温室、人工气候室、种质资源库和冷库等公共科研条件设施的管理,开发了实验资源预约使用系统,公共科研条件设施有偿使用管理公开透明,温室短租模式有效提高了紧缺资源周转利用效率。

三、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实验队伍整体水平

一是确定实验队伍建设思路与目标。组织完成了学校25个科教单位及实体平台414名实验人员现状分析,形成了《实验队伍专题调研分析报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意见》,以科学设置岗位为基础,以用人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改革为重点,积极营造实验技术人员成长和成就事业的政策环境。

二是开展实验队伍职称及量化考核改革。按照国家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和学校人员考核与分配制度改革要求,会同人事处完成实验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文件修订,制定出台实验技术人员量化考核与绩效分配的指导意见。

三是科学规划“十四五”实验岗位设置。以保证教学,促进共享,提高实验服务保障能力为目标,完成了教学实验室和公共仪器平台实验岗位建设规划以及“十四五”期间实验队伍对整体规模核算。

四是不断提升实验人员能力水平。积极筹措落实资金88.4万元,主要面向实验技术人员,设立实验技术研究与实验室管理创新项目,立项支持75项,激发实验技术人员开展工作研究。搭建了色谱、光谱及显微影像等三个实验技术交流平台,探索“走出去”的实验队伍技术培训模式,着手探索建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队伍培训基地”。积极消除疫情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校院两级公共仪器平台,向师生开展大型仪器理论培训和实操训练,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编辑:乔海英     终审:赵静
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专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