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专题网

【研究生院】抓内涵 促发展 大力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水平

    来源:研究生院    发布日期:2022-06-22     

     

研究生教育是造就未来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全面创新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打造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六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学科建设、招生改革、人才培养、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创建全国农林高校卓越研究生教育培养标杆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持续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

聚焦学校使命担当,做好学位点调整工作。“十三五”以来,围绕学校四大学科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积极优化调整学位授权点结构,新增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学位授权点17个,其中学术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同时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通过调整,学校学位授权点布局持续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结构更加完善。

以评促建,全面加强学位授权点质量内涵建设。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要求,高质量完成首轮46个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启动了第二轮30个学位授权点的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同时组织完成7个专业学位类别水平评估和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工作。通过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水平评估、专项评估等多维度评估方式,加强学位授权点内涵建设,进一步凝练了学科方向,突出了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科竞争力持续增强,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助推学校高质量完成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

二、深化招生改革,树立研考标杆

完善招生制度。为进一步做好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规范招生工作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确保研究生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先后制定(修订)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学术型学位硕士)招生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办研发〔2016〕15号)等12个管理办法。

招考工作实现“平安研考”目标。落实关键环节,实现“平安研考”目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扎实细致地做好考务各项准备工作,保障试题试卷绝对安全,确保考务工作无一差错,实现考务工作零失误,为我校在全国研究生招生战线中树立标杆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22年,报考我校考生人数首次突破万人,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又突遇疫情影响,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圆满完成“平安研考”和“应考尽考”的目标任务。

推动推免工作机制改革全面修订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校教发〔2017〕296号),系统地做好“推荐-接收”一体化的设计,采取强化组织协调、优化工作程序、规范指标管理等措施开展推免工作,扭转了我校推免生接收数量下降的趋势,工作成效显著提升。2016-2022年我校共接收推免生4284名,实现五年连增。

招生规模持续增加,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六年来,学校共招收研究生共计26548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162名,硕士研究生22386名。在实现招生计划快速提升的同时,优质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博士研究生优质生源率由2016年的66.5%稳步提升到2021年的75.4%。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率由45.1%逐步提升到2022年的68.7%。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22年优质生源率达到41.5%。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产教融合,系统推进培养改革

全面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基本遵循,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2010年即提出并实施了“以大学农业推广体系为依托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技术推广的优势,以我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依托,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主要平台,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2018年起,学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出《专业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设立“乡村振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专项,推进项目制人才培养改革,汇集多学科优势,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乡村振兴急需人才;至2022年,已形成“校级项目-校级探索项目-院级培育项目”的“4+6+X”层级化动态调整的项目制体系,并全面实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项目制”招生。

强化产教融合,提升研究生实践基地育人效果。十三五期间,学校通过系统规范职责、明晰管理边界与管理程序,以制度建设促进高校与企业相结合优势的发挥,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培养单位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在促进相关产业、区域发展中构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强化导师和学生在实践基地平台践行学术共同体、理想共同体的追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扎实实践能力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基地支撑人才培养的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校共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366个,覆盖全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别,其中校级基地47个,入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特色基地3个,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性基地1个。以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农林教指委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围绕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获批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项目5项,农业教指委研究项目2项。

四、严把环节管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完善学位授予制度保障体系。2018年完成15个一级博士点、25个一级硕士点的学位授予标准制定;2019年完成2个动态调整新增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学位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领域)学位授予标准的制定;2020年制定新增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领域)学位授予标准。制(修)订《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细则》等系列文件,完善学位授予制度保障体系。其中《研究生申请学位学术成果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受到陕西省教育厅肯定及《凤凰网》等媒体的广泛关注。

严格过程管理,加强学位授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严格落实学位论文开题制度、落实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坚持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和硕士学位论文抽查盲审制度、博士答辩实行校外专家参与制度等,严把学位论文选题、开题等环节,压实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责任,持续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开展校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激励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2016-2021年,授予2313名研究生博士学位,13560名研究生硕士学位;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3篇;评选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0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73篇。

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健全制度体系,规范导师管理。实施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机制,明确了导师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项目和培养质量具体要求,把导师管理由资格与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与责任管理,实行评聘分离、动态管理,做到能上能下、有进有出,从制度上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进一步强化导师的岗位责任意识,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和思想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密切“招生”与“培养”的关系,杜绝了“三无”导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树立为人师表典范,充分发挥先进模范引领和带动作用。通过规范研究生申请变更导师的程序,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在导师中选树树为人师表典范等系列举措,切实规范导师管理。

构建导师培训体系,提升导师育人能力。一是对首岗导师进行岗前集中培训,帮助导师尽快了解新任务、适应新角色。二是组织校外培训,连续2年选派青年导师参加“研究生导师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专题培训”。三是借助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开展网络培训。四是疫情期间,连线清华大学,开启导师“云培训”。基本形成了“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培训模式,初步构建了“全程化、规范化、个性化、拓展化”的培训体系。围绕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主题,举办“邰城精英”导师沙龙,搭建业务研讨、征言纳策和意见反馈的交流平台,在对落实导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校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及持续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等工作进行深度研讨、广泛交流等方面已经展现出积极成效,切实推进了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

六、深化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完善制度,确保负责教育督导的机构行使职能。2021年修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条例》(校研发〔2021〕364号),理顺督导管理体制,健全机构设置,赋予教育督导机构与其承担的教育督导职能相应的地位和权力,使教育督导能够真正“长牙齿”,咬到培养过程中的“痛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

充实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2016年学校组建第一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各学院相继成立院级督导组,建立了校院两级督导组织,强化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保障。2021年根据新修订的督导条例指导学院选聘院级督导专家104位,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督学队伍。

强化职能,加强结果应用,促进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创新院校两级督导运行机制,严格学位授予过程管理,开展授课质量和导师考核评价,建设信息化管理监督平台等,构建了导师、学院、学校三级立体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强化督导结果应用,有效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地位作用更加凸显。新的赶考路上,校党委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踔厉奋发、砥砺前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乔海英     终审:赵静
中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专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