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结合发展需求,学校以提高国有资产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为统领,着力构建安全规范、节约高效、公开透明、权责一致的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为“双一流”建设及各项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一、找准工作站位,提升管理“高度”
旗帜鲜明讲政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政治信仰指引国资管理新思维,以政治眼光提升国资管理新视野,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努力将国家、陕西省关于国资管理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始终将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全面实行践诺制,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责任领导带头签订了廉洁自律承诺书、土地管理责任书,从源头上预防廉政风险。
提高站位谋大局。围绕学校“12345”发展思路、“十三五”发展任务落实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组织出台了国资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配套措施,为深化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事制度等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保驾护航”,资源配置的“指挥棒”效应初步显现。组织业务相关单位深入对接,打通壁垒协同联动,推动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相结合;简政放权分级管理,探索推进权属、归口、使用的“三级管理”新机制。
提升作风勇担当。聚焦师生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先后为一线师生组织开展资产管理、货物和服务采购等业务培训近200场次,开展实地调研60余次,召开师生座谈会40余场,真正将广大师生的向往与诉求作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主动上门为师生解决问题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干部的思想自觉。敢于直面,勇于纠错,动真碰硬,先后完成巡视巡察、专项审计检查等各项整改任务30余项。
二、加强工作规范,提升管理“力度”
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建设方面,先后组织修订、制定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货物和服务采购管理办法》等各项国资管理制度15项,组织二级单位完善实施本单位细则及工作流程70余份,加强国资管理的顶层设计的同时明确了国资管理各环节的执行标准和操作规范,基本形成了覆盖国资管理全类型、全过程的制度体系。管理机制方面,学校层面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物资采购领导小组,二级单位层面明确了分管国有资产的领导及国资员的职责,并成立了物资采购工作组,“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用管结合,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
持续加强过程管理。在学校层面先后上线了资产管理与服务系统、采购服务系统,通过持续改版升级,完成与了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的深度对接,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一系列内控要求内置到管理系统内,实现了从采购到资产验收的全流程一站式服务,进一步缩短从采购到登账的完成时间,精细化的全过程管理不仅提高资产使用效益,也为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和预算编制精细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主管校领导、纪委(监察处)、二级单位纪检委员开通了在线监督渠道,已实现实时在线监督。
持续构建共管体系。进一步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在土地管理、房屋管理、科教副产品管理等方面,先后探索构建权属、归口、使用三级管理体系,明确了各级管理单位的职责,压实归口管理单位责任,扩大使用管理单位权限,有效的调动了多方参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积极性。采购方面,下功夫实施“采管分离”,落实采购人(使用人)的主体责任,依法充分赋予采购人(使用人)权力,构建专家评审、验收体系,采购效率和需求满意度提升明显。
三、紧扣发展需求,提升管理“精度”
坚持摸清家底。按照 “分类分块、逐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彻底”的资产清查工作思路,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资产清查,对各二级单位资产总量、新增、盘盈盘亏、报废等情况进行盘点,检查和抽盘实物,有效解决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问题。同时,将清查结果纳入二级单位年度考核指标,进一步提高了各二级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坚持信息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信息化战略,持续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深度运用,先后建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与服务系统、采购服务系统,基本实现了从采购到资产验收登账的全流程在线管理。网上比选、网上竞价、网上商城等已相继上线,资产地点库、个人分布式管理等功能已逐步完善,资产中台建设已纳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设任务,全校资产一体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正在逐步分步实现。
坚持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公用房屋供给结构调整,通过减少行政用房面积,确保学校教学用房面积和实验室面积逐年递增,且均高于同类高校常模数据。及时开展资产调拨调剂工作,通过公开资产信息,减少资产闲置,不断提升资产使用效率。积极争取科教用品免税、国产仪器设备退税、政府贴息等国家支持政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有效推动实验室装备水平的改善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期间,学校共争取上述政策性资金7888万元,全部纳入财务管理。
坚持盘活存量资源。按照“统一规划,两级管理,有偿使用,定额补贴”的原则,全力推进《公用房屋核算与使用管理办法(暂行)》落地实施,着力盘活公用房屋存量资源。全面推行周转房阶梯收费制度,有效缓解周转房使用紧张局面。落实土地权责,与土地使用单位签订责任书,推动实施学校出租土地三年回收计划,不断提升土地对科教活动支撑保障作用。同时,主动争取上级管理部门支持,积极与属地政府深入沟通,妥善保留学校现有建设用地指标,且通过与示范区签订了共谋长远的《土地置换框架协议》,将难以有效利用的碎片化土地置换连片整地,拓展发展空间的同时,事业发展急需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同步增长。
四、聚焦师生需求,提升管理“温度”
妥善解决住房问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筹备房源并改善住宿条件,最大限度满足新进教职工的合理租住需求,让新进职工能够安心入职,放心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七栋引进人才楼不动产登记证全部办理完成并已发放。组织完成多批次人才团购房房源选定及分配工作,夯实留住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平稳高效完成北校区3栋教职工单间公寓楼腾退工作,改造新增300余间研究生宿舍,充分保障疫后研究生招生新变化、新情况。积极配合咸阳市秦都区城市改造,完成学校咸阳毕塬路住宅区拆迁处置工作,涉迁职工全部满意安置。
主动实践管理育人。通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室桌椅选配、科研仪器设备参数调研、资产验收和处置等国有资产管理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参与校园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决完成重大任务。克服时间短任务重的困难,全力投入北校区8号教学楼、南校区1号教学楼教学条件改善工作,既确保桌椅采购、资产处置等环节依法合规和学生按期开学,又创新工作形式,让学生代表全程参与相关工作,深化管理育人理念,以实际行动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坚决执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部署这“一个总要求”,围绕既满足学校当前疫情防控需求,又不过多囤积紧缺物资,避免社会资源结构性浪费和学校防疫资金浪费“两大防控策略”,建立采购决策、采购执行和入库验收“三人小组”,搭建处内疫情防控微信群、保障工作组微信群和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三张网络”、防控物资采购(获捐、调拨)、验收入库和领用出库“三本台账”,实施防控物资校内调集、市场采购、社会捐赠和政府调拨“四个整合”,全面实现了应急响应零延迟、组织动员零缺位、排查监督零疏漏、常态推进零脱节、台账管理零差错的“五个零目标”。
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立足本职岗位启动就业见习支持计划,本着“人岗相宜、提升能力”的原则,在国有资产管理、校办企业体制改革、货物和服务采购等业务工作领域设立就业见习岗位,优先提供给就业困难学生,旨在帮助见习毕业生在岗位实践中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提升就业能力,全力协助学校就业工作。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程序合规、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公用房屋出租出借管理体系,主动落实中省相关减免具体政策,减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人房租,使政策惠及一线承租人,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决落实脱贫攻坚措施,重点聚焦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和扶贫物资保障,给扶贫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