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构建“三三三”模式,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专业学科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落实“三个聚焦”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聚焦创新理论武装,强信念、凝共识、谋发展。坚持落实好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修订《食品学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细则》,形成“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学’、支部大会‘集中学’、普通党员‘自主学’”的学习教育模式;成立党外人士读书班,凝聚共识,为学院改革发展画出最大的同心圆;落实党委委员联系教工、学生党支部制度,结合主题教育所学、所思、所感,开设专题党课,激励广大师生党员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学院、学科高质量发展中。
聚焦主体责任,管大局、把方向、做决策。修订完善《食品学院党委会议事细则和党政联席会议事细则》,重大决策事项做到会前班子成员充分沟通酝酿,会上民主决策、主要领导末位表态,会后思想统一、坚决执行;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出台《意识形态工作监管实施细则》,落实课堂教学、教师考核、教学督导等制度,建立党委中心组-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的三级联动体系,掌握思想动态,定期分析研判,确保信息畅通、面上稳定;出台《强化政治生态学术生态建设的意见》,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打造“行思至善,食安天下”学院文化,营造“尊重前辈、奖掖后学、乐于奉献、甘为人梯”的团队氛围。
聚焦作风建设,聚合力、解难题、抓落实。学院出台《领导班子密切联系师生实施细则》,完善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青年教师、党团班级和少数民族学生制度等,工作重心切实下沉到基层;出台学院“三重一大”、物资采购和公务接待制度,严把招生录取关、物资采购关、财务管理关、科研经费关,健全党风廉政制度体系;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妥善解决“健全基层教学组织”“科研与教学成果凝练”“困难学生帮扶与就业落实”等“急难愁盼”问题,增强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落实“三个强化” 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让战斗堡垒更“强”。打造“3I”模式(I学习、I服务、I创新)的下的新型党支部,对教工党支部进行优化分设,完成学院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全覆盖,增设青年委员,切实做好院内青年教师的思想引领和团结凝聚;出台《院系两级党组织职责和委员职责》,提高两级党组织战斗力;制定《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和《学生党建工作实施细则》,完善《党支部工作手册》《党支部约谈手册》。
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让战斗堡垒更“活”。开展“实验室里讲党课”品牌活动、打造“党建+学科”型科研团队试点党支部等举措,助力思政教育和业务素质教育双促进共提高;组织教职工开展“爱我杨凌”服务社会、党建扶贫活动,30余名教师深入扶贫一线做技术指导,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成立食品企业创新联盟,形成“企业出题,学生答卷”的教学相长新模式,被中央媒体深度报道;连续7年开展党员微党课大赛,以赛促学,以学促行。
强化党员培养质量,让战斗堡垒更“优”。加强党务实务培训,通过报告会、主题实践教育、分享会、党课教育等形式强化管理和教育培养;对优秀的学生党员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引领更多学生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通过“亮身份•践承诺•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 “五个一”活动,推动党建系列活动走深走实。
落实“三个坚持” 统筹推进学院事业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使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连续11年逐班开展新生学习经验交流会,推行学业“小导师”“小组学习法”、党员联系宿舍等制度,聚焦学业困难帮扶;构建思想引领、文化育人、学业指导、科技创新、就业创业服务、困难群体帮扶“六位一体”的学生发展教育体系,1名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名学生获评陕西省最美青年志愿者;带领学生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支农、知识下乡、爱心筑梦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
坚持改革创新理念,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形成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通力合作、协作育人的新机制,形成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强化学科链与产业链“双链融合”。2021年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居全球第12位,国内第7位,比2017年全球排名前进10个位次,国内排名前进5个位次。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师资引育实效不断增强。加大青年人才扶持力度,在资源配置上进行倾斜,强化团队组装,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常态化举办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搭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专人做好意向人才的服务及跟踪工作;发挥“3+1”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合作办学优势,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教师的交流。教师中有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名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2人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