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来,学校坚持特色建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切实履行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的国家使命,深化“西农”模式探索,围绕旱区农业发展、西部大开发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创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新型高端智库,走出了一条“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一流农业大学发展之路。
科技推广与示范篇
大学推广模式取得重要进展
——构建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的试验示范站(基地)体系
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5个省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苹果、猕猴桃等24个试验示范站,在15个省建立了羊、牛、核桃、蔬菜等40个示范基地(示范园),构建科技创新、技术示范、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集成平台,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试验示范站“共建共管”校地合作长效机制。
——加速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推广项目998项,累计到位项目经费3.54亿元。共获各级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31项,引进国内外品种886个,先后选育审定良种25个,转化各类技术200余项,推广应用新品种50余个,新增社会经济效益450多亿元。
——推动技术集成创新,促进了区域产业发展。
各试验站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100多项,建立各类示范样板180个,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辟了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推动了区域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试验示范站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各试验示范站(基地)累计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25万人次,接待实习实践本科学生5600名,科研实践研究生860名,创业锻炼学生210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协同创新与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
——科技部和教育部在我校召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为全国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授牌,将我校探索创建的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全国推广
——在我校倡导和推动下,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启动了科研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全国10个省区9所大学和6个农业科研院所参与试点
——我校和杨凌示范区联合10个地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院、中心)共同发起成立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旨在进一步聚合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
决策咨询功能日益增强
——与杨凌示范区联合组建了西部发展研究院。
——孙其信校长提交的《关于警惕粮食主产区农地流转“非粮化”倾向》,得到李克强、张高丽、汪洋等中央领导批示。
——李录堂教授提出的“农地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的顶层设计”,受到国务院、中国社科院有关专家和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强烈关注。
——王征兵教授撰写的《防旱须全面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在《经济内参》刊出。
——鲁向平研究员的建言献策,被写进2015《政府工作报告》。
——夏显力教授课题组 “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研究”主要成果获得省上主要领导批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