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怀
从20世纪50年代调查秦川牛开始,一辈子与牛结缘,喜爱牛、研究牛、推广牛,从牛身上学到了“牛的风格”“牛的精神”,更像老黄牛一样,辛勤耕耘50余年,为我国养牛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著名畜牧学家、西农畜牧学专业奠基人邱怀教授。
1935年,邱怀随北平大学农学院西迁与农专合并走进西农,1939年作为首批本科生从国立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学系毕业。毕业后他“为了生活东奔西跑,被人排挤,受人歧视”,1948年回到母校西农任教,从此根植三秦大地,一头扎进养牛学领域“不能自拔”。
“秦川牛”因主产于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而得名,是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以体格高大、毛色紫红、肉质细嫩多汁、耐粗饲等优点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国之瑰宝”。
1956年,作为调查队队长,邱怀带队奔赴关中7县对秦川牛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完成的《秦川牛调查研究报告》是国内首篇有关本地黄牛品种全面、系统的科学文献。
对黄牛研究的“痴心”,让邱怀在“文革”的风雨中也没有中止研究工作。他矢志不渝,像一头砥砺前行的“老黄牛”一样,脚踏实地,为我国养牛事业发展默默耕耘,1970年,还只身前往秦川牛场测定选择种牛。
此后,邱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开展中国本地黄牛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959年主编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养牛学》教材,1965年制定《陕西省秦川牛种畜企业标准》,1980年主持制定《秦川牛国家标准》等,开创了中国黄牛研究及标准化工作的先河。
虽然身在西农,但邱怀始终胸怀全国。为了有计划地开展育种工作,引导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肉牛新品种,1975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成立了“全国黄牛育种协作组”,后更名为“中国良种黄牛育种委员会”,邱怀被推选为育种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同年,《黄牛技术资料》(后更名《中国牛业科学》)创办,邱怀任主编,在身兼多个学术职务的情况下,他二十年如一日,从审稿、组稿、编辑、校对,乃至回复作者读者来信,邱怀都是亲力亲为、精益求精,经常工作到深夜。正如他说:“牛是人类的财富,更是人类的朋友。人应当向黄牛学习,以毅力、忠厚和吃苦回馈于社会。”
20世纪80年代,农业机械开始在关中普及,“铁牛上岗,黄牛下岗”成为必然。随着牛肉需求量的持续增加,许多地方出现随意引入外来肉牛品种与本地黄牛杂交的乱象,对此邱怀敏锐地提出“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黄牛选育改良新思路,坚持以本品种选育为主,以引进品种导入杂交为辅,开创了秦川牛选育改良之先河。正如河南畜牧总站站长茹宝瑞研究员所言,纵观河南省南阳牛、郏县红牛、夏南牛的培育,许多思路来源于邱怀教授“点上保种、面上改良”的观点。
1982年,农业部批准西农成立了全国唯一的部级黄牛研究室。邱怀率领团队对部分中国黄牛品种从生理生化、细胞工程、数量遗传、导血改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地方黄牛改良和肉牛产业化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
在邱怀的积极倡导下,陕西省先后引入丹麦红牛、短角红牛、荷斯坦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国外良种,对非保种区的秦川牛进行杂交改良,不仅让秦川牛具有了与国外驰名肉牛相媲美的肉质特性,而且把役用黄牛逐渐改良成了肉、奶、役兼用的优良畜种。
如今,秦川牛已成为中国黄牛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位居五大良种黄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鲁西牛、延边牛)之首,也是陕西及其毗邻的甘肃、宁夏等地发展肉牛产业的当家品种。作为陕西省劳动模范、黄牛科学学术带头人,邱怀在科学研究上始终坚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他常说,我们要抓养牛,千万不能吹牛。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论文中郑重写道:“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千万不可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同流合污,降低自己的名誉和身份。”
邱怀重视人才培养,他爱才惜才,学习上具体指导、精益求精,工作上压担子、给机会,生活上关心照顾、无微不至。国家肉牛中心主任昝林森跟随邱怀20年,他感到特别幸运,“这是我今生最大的收获,导师作风务实,为人谦和,就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从不居功自傲”。而让清华大学教授常智杰印象最深的是“导师每次修改学生的论文,哪怕是一个标点或一个英文大小写,都要准确无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邱怀干劲倍增,夜以继日忘我地努力工作,就如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所言:“在有限的后半生,为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贡献一切力量。”1980年,年过花甲的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邱怀带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获批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4年获批全国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也是学校首批获批的3个博士学科之一,让西农畜牧学科站在了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
为了中国的养牛事业和西农畜牧学科的发展,邱怀就像一头永不松套的老黄牛,学到老、干到老,竭忠尽智,奉献了一生。
邱怀(1915—1999),字平庄,福建上杭人,中共党员,畜牧学家、黄牛育种专家。1939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农学院,1948年回到母校任教。经过长期对秦川牛的调查、研究和选育,使之由单一役用型转变为肉役兼用型,其性能或有关指标达到国外相同类型牛的水平,使秦川牛成为中国最佳地方品种之一。著有《中国牛品种志》《养牛学》《牛生产学》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荣获“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