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学习园地

回顾百年历程,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开创新时代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作者:陈长友     来源:就业中心    发布日期:2021-11-10     

     

《陕西党校报》( 2021年11月10日  第3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战线的一名工作者,工作的“初心”和“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要以什么样的作为来践行好初心和使命?

一、高校就业工作的“初心”与“使命”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制度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中,就业制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的变化:“统包统分”阶段、“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双向选择”阶段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从毕业生就业制度发展历程可以看得出来,学校就业工作的“初心”与“使命”是“满足国家及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力求每一位毕业生都能做到人职匹配,更好地实现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只有不忘这个“初心”、牢记这份“使命”,高校就业工作才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才能把握方向、攻坚克难,取得新成绩。

二、就业工作在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新方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这些新形势都给践行高等学校就业工作的“初心”与“使命”带来新挑战。

党和国家对高校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四为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五个改革主体之一的高校提出了新的评价维度,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双一流”建成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工作中,都有毕业生发展评价和用人单位评价内容,并且权重还不低。所有这些新要求,对我们开展就业教育和毕业生就业引导提出了努力新方向。

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要求发生了新变化。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从2020年874万、到2021年909万,2022年预计毕业生会达到1000万+,再加上保守估计的80万留学回国就业人员,规模之大,历史之最,就业竞争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从毕业生个体职业选择需求来看,国内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人数预计208万、考研人数是400万,这2类职业选择意向占到预计总数的60%。我校2022年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研数据显示,7500名毕业生中,升学意向占60%,考体制内岗位意向占26%。

三、新时代践行高校就业工作“初心”与“使命”策略

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需求,就是我们更好的践行就业工作的使命,实事求是,担当作为。

强化党对就业工作的领导。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牵系千家万户,不仅涉及面广,而且任务繁重,只有强化党的领导,凭借党的力量与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实。高等学校就业工作者要强化“四个意识”,自觉遵守并认真贯彻党在就业工作中的指示及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作为担负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教师,要有“勇于担当”的精神,自觉担负起学校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等工作的责任。部门间加强协同,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努力为实现毕业生充满满意就业贡献力量。

用足用好政策提供就业岗位。分析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主要问题是升学失利选择再考(称之为“二战”)的学生数量大,本科和硕士加起来,2021年是800人,2022年可能会接近1000人,在毕业生总数的占比从10%预计会增加到13%。国家给的政策有3个,一是“二学位招生”,二是“科研助理”,三是“灵活就业”。破解问题得从政策中找答案,不能碰触“虚假就业”的红线。当然,开创毕业生就业新局面,是需要系统化工作推进,需要以数字化实现管理赋能和学生自身的成长赋能。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牢记就业工作“初心”,担负起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使命,促进学生全面成人成才需求,持续输送经济社会发展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文链接:http://www.shxdx.com:8080/dxb/tupian/1382/138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