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仑,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33年1月17日生于山东省黄县,1954年山东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原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至今。1959年—1962年被选派到原苏联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留学,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研究员、兼任该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长期从事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的有关研究,既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十分注重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研究成果卓著。他通过在晋陕宁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影响作物生长的要害不在于降雨量少,而在于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的理论。这一思想已贯彻在他主持的“科技攻关”及“中日合作”研究项目的实践中,而且在宁南山区取得了新增产值1.74亿元、利税1.2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在逆境成苗生理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首创了一种新型抗旱剂,并进行大面积示范。专家鉴定认为“属国内外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的成果,是将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结合的成功范例”,该成果获中国科学院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承担的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半干旱地区不同类作物对多变低水环境的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提出生理补偿观点,成为植物生理与旱地农业研究的一个新的交叉点,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了依据。他的专著《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被专家评论认为“该书是我国旱农学中高水平的著作,并将为世界旱地农业研究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旱地农业有限灌溉的潜力及生理生态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着重进行了作物整体抗旱性的研究,开拓了旱地农业生理生态研究领域。1980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等项目,共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9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专著3部。他十分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他十分重视和关心年轻人的成长,80年代以来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16名,已获学位的10人。山仑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1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