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业文明通史》编撰专家论证会
法学专业学生开展模拟审判
学院研究生赴江苏张家港开展暑期实践
人文学院: 突出学科特色 提升办学水平
人文学院于2000年7月由原西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西北林学院社会科学系合并组建而成。其前身可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西北农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和1953年成立的古农学研究室。1984年获批科学技术史硕士学科授权点,开始研究生培养;1997年法学、社会学本科专业获准开始招生;2014年7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院合并组建以来,紧抓发展历史机遇,准确定位,凝练学科,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人文学院在我校是一个发展中的学院,人文学科是新兴的学科。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把加强学科建设工作摆在学院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科和科研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重视学科发展的整体规划,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先后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总体发展规划(2011-2020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师资队伍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人文学院学科发展规划2013——2020》等规划材料。明确了学院今后学科建设发展的目标,统一了思想,凝练学科方向,坚持特色研究,凸显研究优势。确立了以中国农业历史文化和当代农村社会发展为重点学科领域,围绕农村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既传承学术传统,又为当前国家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取得了许多标志性研究成果。2011年中国农业历史文化中心顺利通过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验收,2013年获批了我校第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近5年来,学院积极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科学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SCI 3篇,CSSCI 近百;承担国家社科基金6项、国家自然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42项;出版学术专著近20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奖5项。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近年来,通过凝练学科方向,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了农村社会学、农业历史文化、农业法与环境法学科方向3支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5年来,引进和选留了15位国内一流大学博士补充到学院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师资队伍中博士学位率超过了50%,较建院之初翻了5番;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尚有8人。
——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国际化能力得到发展。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英国、以色列、韩国、奥地利等国外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灾害史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社会学年会等重大学术会议,设立了农村发展国际知名学者系列讲堂,先后派出10余名教师出国留学和学术交流,努力为师生对外合作交流、出国攻读学位创造良好条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人文学院现有本科专业4个,在校本科生880余人。秉承“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实践”的教育理念,将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点和突破口,构建了以教学实习活动为主线,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校内指导性实践活动与校外自主实习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模式。
——重视本科生技能培养。加大对社会调查方法和法律实务等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院在不同专业成立了专业培养组织,由专业指导教师定期指导,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耕读会、法学专业的法学社、社会学专业的读书会等。学院考研率逐年增长,如社会学专业近两年保研、考研率达到60%以上。2011-2014年,全院有147人攻读985、211以上重点大学研究生,6人出国深造。
——强化实践实习培养环节。以实习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社会调研、顶岗实习、国情体察、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等实践教学活动;法学专业是近年来全国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学院通过与公检法系统联合办学,聘请了多名高学历的法官和检察官担任学院法律实务兼职教师,邀请陕西省高院、高检及相关地区中院的高级法官、律师进校园举办司法讲坛,在各级法院、检察院和专业律师事务所建立10多个毕业实习基地,不断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定位,司法考试通过率连年提升,逐步稳定在35%左右(全国通过率10%左右);通过省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每年有近50%的毕业生在吴江、张家港、常州、济宁、广州、西安、咸阳等实习基地进行为期2个月以上顶岗实习实践,通过加强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实习前的培训和考核、实习后的反馈和评价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和就业能力。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学院发起的“课前三分钟”活动以及本科生学业导师活动,作为教学质量改革的有效探索得到学校的推广。创新了学生活动的组织模式,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骨干团体,将思想教育的效果最大化。策划实施了“领导力学院” “博士讲坛”、“读书会”等多个项目,其共同点是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学院搭建的平台,着力提高决策能力、感召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执行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成为未来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